首页 >> 新闻快报
水利部老年大学赴江西景德镇游学散记 
发布时间: 2018-12-17  

    为拓展老年教育新思路,探索老年教育活动新形式,丰富老年教育新内容,2018年10月31日至11月5日水利部老年大学组织学员赴江西景德镇开展文化游学拓展活动。本次游学有三个主题方向:一是探寻中国陶瓷的前世今生;二是体悟品茗背后的故事;三是饱览自然风光和乡土文化。此次组团以摄影班同学为主,共有三十余名同学积极参加了本次游学活动。

一、探寻陶瓷的前世今生,感触点石成金的涅槃历程

    中国是陶瓷的故乡,中华文明对瓷器的发明和利用可以追溯至距今八千到一万年以前的新石器时代,瓷器的发明是中华民族对世界文明的伟大贡献。中国人的一生中都会与陶瓷相依相伴。

    景德镇浓缩了中国五千年的瓷韵,从六朝款款走来,携着清雅的遗韵和聘婷的风姿:或细雨朦胧,烟霞一抹;或朱楼画舫,碎石街巷;或翠竹莺啼,粉黛珠帘;或南山樵夫,四野菊香。青花釉彩牵动着古今无数文人墨客的审美情丝。此次游学探访景德镇陶瓷是一个重头计划,纵跨近千年探源追踪,与陶瓷零距离接触,要从亲见御窑厂说起。

1.御窑厂内寻宝探源

    景德镇御窑厂,又称做御窑,也称官窑,它是明、清两代专门为朝廷烧造瓷器的机构。官窑不但有生产部门,而且还有管理机构。制作分工具体,监管严密。古窑址发掘的遗存,还原了高岭土在柴火炉里高温羽化成为“青如天,明如镜,薄如纸,声如磬”一尊尊传世的青花的神话。师生一行在导游的带领下,参观御窑遗址,沿旋梯俯瞰发掘遗址,御窑明、清制瓷现场复原其中,碎瓷残片依稀可见景德镇旧时陶瓷业兴盛的景象。有诗为证:重重水碓夹江开,未雨殷传数里雷;舂得泥稠米更凿,祈船未到镇船回。百种佳瓷不胜挑,霁红霁翠比琼瑶;故家盆盎无奇品,不羡哥窑与定窑。

    在御窑厂的院子里,中国御窑工艺博物馆是一个全面展示陶瓷业发生、发展,传承御窑制造工艺、展示御窑瓷器精品、向大众传播普及御窑文化的专题性博物馆。它的藏品丰富,详尽地介绍了明、清制瓷的原料、工序及管理制度。最精湛的展品中包括了一套20幅精制瓷板,是由御窑元华堂烧造的。该套瓷板以釉上彩绘的形式,展现了清代唐英编著的《陶冶图说》的内容。这种新颖独特、简洁明了的“图说”方式给师生一行留下了忘怀的印象,也为中国古代展示、传承技艺的独一无二的瑰宝而赞叹不已。

    龙珠阁位于景德镇珠山之颠,自明代就是御窑厂的代表性建筑物,后来逐渐转化成景德镇的标志性建筑。师生一行来到御窑厂当然要登临龙珠阁。只见位于珠山之巅的龙珠阁,巍峨壮丽,精巧的木结构楼梯可带你爬上6层,34米的阁顶,尽览景德镇全景。阁内珍藏了大批官瓷珍品及官窑史料,据说龙珠阁周围的地底下至今还埋藏着无数宝贵的文物。龙珠阁宣誓着中国陶瓷业精湛技艺,同样象征着制瓷人辉煌和骄傲。

    御诗亭,坐落在御窑厂龙珠阁旁边的这座不起眼的小亭子,使笔者不忍放弃笔墨记述观感于下。御诗亭里有一块御诗碑,这块碑是为清乾隆皇帝的一首诗文而立。其中故事记录的制瓷人的创新足迹。  乾隆七年(1742年)指示督陶官唐英御制一款轿瓶。所谓轿瓶,是置挂在皇宫辇车上的一种花瓶,一边圆一边扁平。乾隆外出巡游时,可随时插换田野的芳鲜花草。唐英为此不敢怠慢,仅用20天就烧制好6对轿瓶。乾隆皇帝时分珍爱,三希堂的墙上悬挂多款轿瓶就是非常好的佐证。为此乾隆乘兴作诗一首:“官汝称名品,新瓶制更嘉。随行供啸咏,沿路撷芳华。挂处轻车称,簪来野卉斜。红尘安得近,香籁度惟纱”。唐英因此为此段佳话修建御诗亭以示纪念。笔者家中有一款市俗的轿瓶,这是父亲三十年前送给我的,至今挂在书架上,一抹绿色与笔者朝夕相伴。在这首诗中终于找到了它的出身和用途。在亭间流连忘返,感受到文化绵延的力量。

2.瑶里绕南古瓷寻踪

    瑶里绕南窑遗址,据文字记载,较大遗存共有三处:栗树滩、东山阙、窑旮旯;始烧年代为南宋后期、终烧于明代中叶;遗留物堆积层中主要是青花圈足碗、白瓷折腰碗、芒口碗;装烧工艺主要为:“涉圈叠烧法”和“支圈组合式覆烧法”两种形式;装饰方面有青花料草体“福”“寿”字样,或素白,部分有蕉叶、云气、缠枝莲纹饰。是古浮梁县东河流域烧造时间最早的一处,有着重要史学价值。绕南古瓷遗址也是世界自然化双遗产,被称为景德镇瓷之源。

    寻踪绕南古瓷窑的途中,却被沿途景象所感染,想起了陶渊明《桃花源记》中的描写:“缘溪行,忘路远近,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静谧的小河旁若无人地汩汩流过,小木桥孱弱地横跨两岸,两岸的植被茂盛,翠竹蔽日遮天。虽已是秋末,没有了花朵,缤纷的却是多彩的树叶。师生一行在摄影老师王若地的带领下,抓住镜头下的风光,记录着地造天成的景象。古窑遗存默默无语,讲述的却是窑火映天、人声喧哗,淬火中诞生的泥水交融、雪月风花。

 

3.陶研所内访新瓷,陶艺中心做瓷人

    中国轻工业陶瓷研究所响誉海内外,国外人士称之为陶瓷行业皇家研究所。它是集技术研发,人才培养输出,行业标准制定等于一身的科研机构。古老制瓷大国正是借助它之手,在材料、造型、烧练、釉色、装饰等各道工序中,传承了“始于敬畏,精于毫厘”的文化精神。耳熟能详的丰泽园毛泽东主席生活用瓷“水点桃花”,就是出自陶研所大家之手。师生在陶研所展厅内参观,琳琅满目、精美高档的展品让访者赞叹、心动,对研发专家高超的精湛技艺顶礼膜拜,也为陶瓷文化的传承光大而感到自豪和欣慰。中国陶瓷业在改革开放四十年的历程中,出现了百花争艳的局面。中国陶瓷的再度兴盛,堪称是梦回大唐,再临大宋,或是又见康乾。

    官庄窑陶艺创作中心,是在景德镇新都民营陶瓷园规划的倡导下,建立起来的优秀民营企业,它是集陶瓷加工、销售及培训的企业。

    此次游学计划,一个新颖的安排就是现场聆听王铁沣和计明老师讲授陶瓷的制作工艺和流程,现场学习画瓷。在两位老师悉心的传授下,同学们第一次拿起画笔,感受在笔筒、茶碗、盘子上实践釉上彩、釉下彩的陶瓷制作过程。学员用一个大半天的时间,沉静在学习画瓷中,一个个憨拙动人的作品在每个学员的手上妊娠而生。虽然是一个与瓷邂逅的初次,却是一段倾情投入情感智慧的交融,欣喜之情溢于言表。在这里同学们还参观了电炉烧窑车间。一排排架子,一堆堆毛坯,高岭土的粉尘铺天盖地,师傅们的工作环境艰苦而简陋。笔者在想,一件精美的产品问世,就是一种嬗变,一种凤凰涅槃。“脚下有泥,心中有光”的工匠精神之所以伟大,就在于此,不由得肃然起敬。

4.陶溪川寻花问柳

    夜幕徐徐降临,华灯初上,陶溪川文创街区被灯光勾勒出优美的金色线条,大厂房改造的建筑别具特色。“胡桃里”的音乐温婉而飘摇。人流不息,一派热闹景象。师生一行有两个夜晚陶醉其间,被这里瓷器的精妙而乐不思蜀。在这里瓷品繁多,技艺精湛,让来客目不暇给、眼花缭乱。把玩中爱不释手,欲购者晨秦暮蜀、欲罢不能。这里的瓷品既现代又原始,既传统又前卫,作为外地人,谁曾想到这里过去的景象。

    据媒体报道,这里曾是一片国营陶瓷老区,杂草丛生,厂房破败。当地政府汲取了国内外文化创意产业的成功经验,在整合老旧资源的基础上,总投资高达6.14亿元,创建了“陶溪川·国际陶瓷文化产业园”。陶溪川的价值在于它成为了一个规模化的产业集聚地,孵化、培育了文创产业。如今的陶溪川俨然成为了千年瓷都景德镇的新地标。在这里我们祝福陶溪川的产业繁荣兴旺。

 

5.世外“陶”源炼身手

    三宝村全称是“三宝国际陶艺村”,这里有原生态的生活情景:老屋、瓷墙;绿树掩映,溪水流淌;旧时农具,灶台柴火,农家饭气味清香。2000年前三宝村在一个有着留学背景的三宝人的创意和当地政府的支持下逐渐发展兴盛起来。这里除了生活区之外,有工作室、陶艺馆,还有传统的制瓷、柴窑,聚集了民间陶艺高人。别致的建筑装饰设计,工作室艺术的陈设,传统与现代对立统一的视觉冲击,超时尚的艺术氛围,吸引了各方游客,当然也吸引了我们师生一行,特别是摄影班的同学,在王若地老师的指导下,创作镜头下的摄影作品。光圈、速度、感光度;构图、色彩、主题…在雾霭微醺的夕阳中,魔幻般地选择调整。日落时分,在导游小王的再三催促下,大家依依不舍地乘车离去。

二、林生茶园采茶、制茶、赏茶艺

    金山生态茶业观光园,坐落在婺源至景德镇公路旁,是国家AAA级旅游区。它是一处供游客玩赏的好去处。在这里可以做茶姑,亲手采茶、制茶,还可以静下心来观赏茶艺表演、品尝香茗。师生们来到茶园,沿蜿蜒曲折的石径穿行在茶园中,半人高的茶树郁郁葱葱、延绵起伏,一眼望不到边。在茶树的簇拥下,看着湛蓝的天,雪白的云朵,遮天蔽日的绿色,温婉和煦的太阳,顿感心旷神怡。女士们穿戴上蓝花扎染的罩衣和头巾,腰间系上采茶的小竹篮,装扮成茶姑,在茶园大田里学习采茶。蓊郁的茶树间,茶姑们的欢声笑语,正是镜头下一个忘情的焦点,一段风姿绰约的片场。采了香茶,学制茶,轻揉慢捻,闻茶香。茶园里一片天人合一的景象。

    金山生态茶业观光园走到今天,当然有一段不能割舍的情怀和记忆。茶园的创建人金林生祖祖辈辈种茶,1982年25岁他东拼西凑了1000元钱承包了村里的62亩茶园。从失败中摸索,三年茶园起死回生,成为村里的第一个万元户。茶园不断扩大种植面积,而且打出了自己的绿色生态品牌。茶园施用农家有机肥,用太阳能灯捕虫;茶园养鸡捉虫,鸡粪肥茶田;购进桂花等名贵树苗,按照每五、六米的标准逐一栽种,以提高茶叶的香度。茶园中的“乌牛早”、“上梅洲”等茶品都属于国家优良茶种。在上海国际节上,金山茶园所产的林生茶多次被评为金奖。2001年5月,时任总书记的江泽民同志还视察了金山生态茶业观光园,并称赞:“金山名茶好,茶清,这茶好喝”。

 

三、瑶里古镇古风依旧,源头古村竞显能工巧匠

    瑶里古镇,地处皖赣两省、四县、两湖、六山交接、地理位置极佳的亚热带中部,气候温和湿润。年平均气温 20℃左右,年均降雨量2000毫米。境内森林覆盖率高达94%,有“天然氧吧”之称,境内存有国家珍稀动植物近千种。平均海拔400米以上。境内山环水绕,景色秀丽。素有“瓷之源,茶之乡,林之海”的美称。选择瑶里古镇体察古韵民风,自然是一件令人愉悦的行程。

    饱览了陶瓷文化的风采,再来到号称“江南第一衙”浮梁县的瑶里古镇,另有一番韵味。翠染的群山、潺潺的溪水、敦厚的村落、淳朴的民风,闲逸安详的生活,无不显示出这方水土的灵秀和红尘不染的魅力。在瑶里小巷里游荡,时时让你有一种“不知有汉,无论魏晋”的感觉。瑶里的美,是一种生态美,是人与自然生息与共、浑然天成的美。

    据资料记载,瑶里古镇在环境保护方面的范例可追溯到700多年前。为了保护好森林,村民就立下了“伐树杀头”的禁约。现如今,为了保护环境和资源,全境实行了封山、全镇实行禁鱼。既不砍伐树木,也不捕捉河里的鱼儿。我们能见到的清山绿水、雄奇幽雅的民居,清澈见底、鱼儿逍遥的瑶河,都来自村民亘古不变的热爱家乡的理念。

    在瑶里,师生一行饱览了古村落风光后,还专门绕道参观了陈毅旧居。旧居原为清代嘉靖年间登仕郎吴容光的“敬义堂”。据介绍陈毅同志于1937、1938年两次来瑶里,领导在皖、赣坚持游击战争的红军进行改编,此地是他办公和生活的地方。瑶里不但有美不胜收的风光,还有鲜红的足迹。

    源头古村,位于江西省婺源县赋春镇。据《吴氏宗谱》记载,源头古村始于明代洪武年间,距今700多年。休宁县查山吴伏阳云游到此地,被这里的清幽所打动,于是举家迁徙,在此定居,取名源头村。从历史的角度看,这是一个空间不大,十分幽静的古村落。山环地绕,溪水潺潺,绿荫掩映,鸟语花香。数十座徽派民居依溪水两岸而建。不变的是老屋的飞檐翘角,村民们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惬意和安详。如今的源头古村已是一个知名的旅游景点。已经形成了自然风光和遗存与人工补缺于一体的乡村园林景观。它的主要景点有:许愿树、古杉树群、源头水口、镇火池、窥月楼、润福楼、龙泉溪谷、枕溪亭、探源书屋。探源书屋是在源头古村的尽头,保存了历史的基本原貌,也是笔者最为留念而富于遐想的地方。探源书屋白墙黛瓦,门庭空阔,居然还是两层小楼。凭栏眺望,小溪依书屋蜿蜒而过,两岸绿树葱茏而茂密。欢愉的鸟儿带着歌声飞翔,此处没有相邻只有风光,是个读书的好地方。我们的摄影人蹲坐在树丛中守株待兔,拍下守屋精灵水鸟的倩影,会带着它飞向远方。

 

四、后记

    六天的游学历程,匆匆而过。学员们认真学习,倾情观光。游学结束了,留在师生们内心的是厚重的文化遗存和丰硕的人文与自然景观的收获,还有满满的正能量,对祖国传统文化的敬仰和对祖国山川的热爱!总结此次游学之所以圆满,归纳为几个方面:开放式教学的高瞻远瞩,游学内容的精心策划,前期的实地考察,学校领导、老师全程的指导和精心实施,学员们听从指挥、统一步调。学校领导和老师们认真负责的精神、体贴入微的关怀,以及合作单位、导游精心的领携,时时让学员们感动不已。挥一挥手,不言再见,期待下一次游学的启程。

                                                                                                                水利部老年大学 丘淙  

 

 

 

 

水利部老年大学教学部海淀区玉渊潭南路3号中国水科院C座三、四层100038

技术支持:中水科信

Produced By CMS 网站群内容管理系统 publishdate:2018/12/17 13:51: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