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3.21日~26日,水利部老年大学组织了文化研学游之古徽州行。水利部老年大学团队及专业摄影师陈炜老师带领24名老年学子参加了此次活动。
此次研学活动,是水利部老年大学继获取“全国首批示范老年大学”殊荣之后的又一创意行动。抓住了抗疫三年后的大好时机,结合了水利特色和老年学员的特色举办文化研学游。校领导高度重视,精心组织,派专人打前站实地考察。针对疫情前后变化,对游学的攻略方案进行了多次实地考察体验与优化。考察中,细致入微到每一房间、卫生间的配套设施与安全,环境的安静程度,餐饮的多样化,行程的安全隐患,游学时间的选定等等,优化出最佳方案后实施,以保证学员们在游学中有更好的体验感。
此次研学活动的主题与特色:主要在古徽州的黟县、潜口镇、泾县、歙县等地,对笔、墨、纸、砚制作工艺的学习与体检;了解非遗工匠精神的传承;古村落徽派建筑及文化的深度体验。通过现场实地体验,使学员们从中呼吸到千年文脉沉淀的气息。

西递古村落,一句“烟花三月下扬州”的诗意在这里得以体现。一场细雨揉进乡间的朦胧,研学人员在如诗如画的西递村口驻足,认真聆听当地人介绍着胡文光刺史牌坊的历史文化;亲眼目睹了整个牌坊上下用典型的具有徽派特色的浮雕、透雕、圆雕等工艺装饰出各种图案,每一处图案都蕴含有极深刻的寓意;居住在西递村的庭院里,参观体验了徽派园林式建筑的布局各异,房屋与庭院呼应,庭院与自然贯通;得知了徽派古建筑群的艺术特色是青砖黛瓦马头墙,木雕、石雕和砖雕;在山间登高望远,灰白相间的建筑群在氤氲如纱的云雾缭绕中、在黄色油菜花田的陪衬中,在粉红桃园的点缀中,构成了一副仙境般的山水画卷。


唐模古村,始建于唐、培育于宋、元、盛于明、清。历史上因经济活跃、民风纯朴,因而被称为“唐朝模范村”。如果说,西递古村落是徽派古民居建筑艺术典范,唐模古村则是徽州人文积淀深厚的文明古村。学员们在唐模古村主要观摩和体验具有“书法碑刻之精,同胞翰林之誉”的徽文化。到许氏宗祠的尚义堂观摩传承人许舒强老人拓碑的技艺。学员们在许舒强老人的指导下现场动手学拓字,按照“轻轻地、密密麻麻地、小步走”的古方技艺认真拓字。通过亲历操作真正体会到了学会拓碑技艺并非一日之功,而这种完全手工操作的传统印刷技术,在全国已经颇为少见,更感受到了千年文化传承至今的不易及非遗的稀有珍贵。

非遗工匠精神的传承,主要体现在古徽州的木榨油、笔墨纸砚,油纸伞等原始工艺作坊。
研学团队来到歙县富堨村的非遗亚中木榨油厂观摩传统的木榨油工艺。亲眼目睹了木榨油的部分过程:菜炒籽、蒸坯、包饼、上榨,最后伴随着榨油师傅们一声声低沉而有力的“吭”声,重达100多公斤的石撞锤,"怦"一声狠狠地砸在榨膛的木楔上。石锤一次次在“吭”声中碰撞,砰!砰!砰!经过三个多小时的反复榨打,榨膛里,琥珀色的菜籽油也随之一滴滴落入油缸里。如今,仅有几个中年汉子支撑起着整个亚忠油坊里传统的木榨油技艺。他们的工匠精神是值得后人学习和传承的。


古徽州的笔墨纸砚(文房四宝)历史悠久,自宋朝以来所称的文房四宝特指安徽的宣城宣笔、徽州歙县徽墨、泾县宣纸、歙县歙砚。
大家参观了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地泾县宣纸博物馆并实地操作体验学习;到歙县胡开文徽墨厂参观并体验制作过程;在泾县三兔宣笔厂听厂长讲课。研学之旅中亲自劳作体验的活动还有在泾县国民油纸伞厂学做油纸伞;参观谢裕大茶厂博物馆(六代人一杯茶),在谢裕大茶园学采茶,观看茶师杀青烘焙,品茶。既增长了知识又增添了学员们的乐趣。
一张宣纸穿越千年,碓房师傅们用舂碓分别敲打着青檀树皮、沙田稻草,将其纤维经过“千锤百炼”被打碎。在捞纸车间大家亲手操作与师傅同摇过筛捞纸,压平后晒纸。只有这种亲身体验,方知有这些深具匠心的“老匠人”坚守传统技艺的传承精神,才能保证宣纸“千年不腐”。
徽墨的代表是胡开文墨厂,被认定为第三批国家工业遗产。大家边听讲解员介绍,边快步穿梭于各个生产车间,炼烟、和料、制墨、晾墨、打磨、描金等11道古法制墨工序各有讲究,藏着徽墨的秘密。

歙砚,则需经历选料、制坯、设计、雕刻、磨光、上光、包装这些工序。研学人员有幸现场观摩了今古称绝的歙砚雕刻。技师们还手把手教学员们“描金”工艺,亲点宝墨携宝而归。

在三兔宣笔厂,大家听伍森严厂长讲述了中国毛笔简史和知识讲座。得知毛笔制作工艺非常繁复细巧,要经过从选毫到刻字等几十道工序,仅笔头工艺就要达到尖、齐、圆、健。之后到现场观摩了工艺师的“毫末”技艺,体验毛笔制作过程。研学人员深深感到中国的千年文化延续至深,均源于非遗工匠精神的传承与发扬。

作为水利人最关心重视的就是兴修水利,拦河筑坝,为民造福。结合水利特色,研学中选择了乘船沿新安江水上观摩体验千古发挥作用的渔梁坝。
渔梁坝始建于唐代,明代重建,距今有近1400年,是新安江上游最古老、规模最大的古代拦河坝,是徽州古代最知名的水利工程,被称为“江南第一都江堰”。目睹千年的古渔梁坝的壮观,以及所发挥的泄洪防旱,截流行船,美化环境的作用,让学员们感到震撼,对之肃然起敬。大家荡漾在其中,体验到因渔梁坝点亮了周边生活的烟火;因渔梁坝现代人富足安乐文化丰富;因渔梁坝人们在流动的山水画卷中享受着生态美景,让人叹为观止。
一周的古徽州研学游,大家了解了千古文化的脉络,开阔了眼界,增长了知识,提升了文化素养,取得了不同程度的收获。纷纷表示感谢水利部老年大学给了这次研学游机会。此次游学之行的所得所感所获,得益于水利部的大力支持,得益于水利部老年大学的创新组织与精心安排,得益于游学团队的进取好学、互助谦让、真诚友善……
本次研学活动,水利部老年大学将老有所教、老有所学贯穿始终,为学员们搭建了研学徽州古老的文化的平台,取得了学有所得,学有所乐的成效,获得了古徽州文化研学游的活动平稳、有效、圆满的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