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受粤东闽南风情 探寻海上丝路起源
——水利部老年大学开展文化研学之旅
2024年11月13日至20日,水利部老年大学组织40余名学员走进潮汕、泉州,感受粤东闽南地区风土人情及文化传承。
探密凤凰单枞茶 了解潮汕茶文化
潮州凤凰山乌岽村,是研学活动的第一站,这里海拔1300多米,是凤凰单枞茶的核心产区。在当地工作人员的带领下,学员们来到凤凰单枞茶的加工生产地,听工作人员详细介绍了单枞茶采青、晒青、晾青、碰青、发酵、炒青、揉捻、烘焙等八大制茶工艺及每个阶段需加注意的事项,并品尝了几种香型的凤凰单枞茶。大家从初冬的北京来到青山绿水、云雾缭绕的凤凰山,呼吸着清新的空气,赏美景、品香茗令人心旷神怡。
拜偈韩文公祠
韩文公祠坐落在潮州城东笔架山,始建于北宋咸平二年(999年),历史上曾经过多次修缮,尤以清光绪重修为最,今天人们看到的韩祠主体建筑布局、规模,便是当年的旧貌。韩祠依山临水,肃穆端庄,是我国现存一处历史最悠久的纪念韩愈的祠宇。千百年来,潮州人把韩愈尊为“吾潮导师”,铭记和感激韩愈所做的贡献,韩文公祠就是最有力的见证。
广济桥畔入古城
广济桥(俗称“湘子桥”),坐落于潮州城东门外,横跨韩江,联结东西两岸,为古代广东通向闽浙的交通要津,始建于南宋时期,迄今已有800多年的历史。潮州广济桥与泉州洛阳桥、河北赵州桥、北京卢沟桥并称中国四大古桥。人说“到潮不到桥,白白走一场”。大家走过了广济桥,深深感受到了潮州作为重要商路的独特魅力和历史的厚重,以及潮州人民的智慧和匠心。
游历南澳岛
南澳岛是广东省唯一的海岛县,位于广东省东南部海面,历史上曾分属闵、粤两省管辖,现隶属于广东省汕头市。
南澳岛地处福建、广东和台湾三省交界的海面,且距西太平洋国际主航线仅7海里,素有“粤东屏障、闽粤咽喉”之称,历来是中国东南沿海通商的必经泊点和中转站,也是中国大陆对台和海上贸易的主要通道、“海上丝路”的重要节点。郑和七下西洋,曾五次途径南澳。在中国及世界航海史上南澳也被屡次提及。
走马观花看汕头
“汕头小公园”是汕头城市的发祥地,是20世纪30年代汕头市较为繁华的商业中心,老埠的文化、文物古迹遍布大街小巷。这里特有的建筑风格、街道特色和商业氛围,展示了汕头市“百载商埠”的人文历史。小公园大片骑楼建筑,始建于上世纪20年代,多数是早年华侨返乡投资建设的,不仅记录着城市的历史文脉,也承载着不少海内外潮人的乡土记忆,是“潮人精神文化家园”也是汕头老城的核心地标和文化标志。
离开汕头,学员们开启下一段的研学之旅-泉州。泉州(别称“刺桐“)是一座历史文化名城,已有一千七百多年的历史。早在唐宋时期,泉州就被誉为东方的重要通商港口,世界各国的商人、学者、传教士纷至沓来,因此给泉州留下了许多极为珍贵的历史宗教遗迹和古典建筑。2021年7月25日,在第44届遗产大会上顺利通过审议,成功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穿越历史的砖石脊梁
到达泉州的第一站,学员们来到了洛阳桥。洛阳桥又名“万安桥”,因修建在古万安渡口而得名。据记载,洛阳桥于北宋皇祐五年至嘉祐四年(1053-1059年),由当时的郡守蔡襄主持建造,历时六年才竣工,是我国古代著名的跨海梁式石桥。该桥与潮州广济桥、河北赵州桥、北京卢沟桥并称为“中国四大古桥”。
看过洛阳桥,再来东关桥。东关桥又名通仙桥,飞架在永春县东关镇东美村的湖洋溪上,是闽南罕见的长廊屋盖梁式桥。东关桥始建于南宋时期 ,至今已有870多年的历史。2016年9月因超强台风“莫兰蒂”,该桥被部分损毁,2017年6月修缮完成,古桥重生。
来到阳光明媚的泉州,在斜阳西下的傍晚,学员们漫步在古桥上,夕阳下洛阳桥古朴、凝重的美令人惊艳,泉州清凉的海风也带来舒适的感受。
漫步五里古街
五里古街,一座有着千年历史文化的闽南重镇,作为海上丝绸之路水陆交汇的重要节点名扬海内外,是中国传统村落、历史文化名村、福建省历史文化街区。现存的五里街历史文化街区,简称五里古街,其中主路全长约590米,两侧259间店面大部分为1917年重建的二层或三层楼高土木结构砖柱骑楼。
漫步在五里街上,学员们看到武术拳师在给当地的孩子们习练永春白鹤拳。五里街不仅是海内外永春人的乡愁记忆,也给外地来访的游客留下了美好的回忆。
指尖上的千年瓷韵
德化瓷发展于宋元,兴盛于明清,尤其以明代何朝宗为代表制作的德化白瓷享誉世界,被称为“中国白”。德化瓷具有质地纯净坚硬,色泽明亮洁白的特点,深受国内外欢迎,是中国最为著名的外销瓷之一。学员们不仅参观了德化陶瓷博物馆和德化月记窑龙窑,还亲自动手体验瓷器的制作工艺,或捏瓷或拉坯。知易行难,瓷泥在大家的手中似乎不是那么任由摆布,在老师的指导帮助下,大家都完成了自己的作品,带着愉悦的心情结束了一天的研学活动。
探寻多元文化交融的历史密码
开元寺、关岳庙、清净寺的相邻共存,体现了泉州是一个多元共存、文化包容的开放城市,也证明了当时作为世界第一大港,“海上丝绸之路”起点的泉州经济的发达和社会的繁荣。开元寺堪称泉州历史文化积淀之集大成者,始建于唐朝垂拱二年(686年),迄今已有1300多年的历史。开元寺是中国东南沿海重要的文物古迹,也是福建省规模最大的佛教寺院。通淮关岳庙始建年代和初始的规制已无法考证,相传建于南唐至宋代,明代时已具规模,据记载历史上共重修过八次。清净寺与香火鼎盛的关岳庙相邻不过数百米。清净寺,又称艾苏哈卜大寺(意即:圣友寺),由阿拉伯穆斯林于伊斯兰教历400年,北宋真宗大中祥符二年(公元1009年)修建。
体验蟳埔簪花
蟳埔村位于泉州湾晋江入海口,这里的建筑风格独特,以蚵壳厝和石头厝为主要特色,是闽南地区最具代表性的传统建筑之一。蟳埔村是一个以打鱼和滩涂养殖为主的小渔村。蟳埔女、惠安女、湄洲女并称为福建三大渔女。来到蟳埔村,不少女学员也换上蟳埔女的着装,头戴簪花,在蟳埔村的街巷里留下美丽的倩影。
一个海交馆,半部泉州史
泉州海外交通史博物馆(简称“泉州海交馆”)创建于1959年,属于国家一级博物馆,反映古代海外交通历史,以及由此引发的各种经济、文化交流为主题的海事博物馆,堪称中国海洋文明的缩影。在这里可以领略古达海洋文明的风采,感悟来自海洋的启示。
走出海交馆,学员们也深入了解了泉州是海上丝路起点的历史渊源。真是,一个海交馆,半部泉州史。
泉州非物质文化遗产馆
泉州非物质文化遗产馆位于泉州侨乡体育中心内,展出各类非遗展品达650多件,荟萃我市众多非遗保护项目。展馆以《物华之美民间瑰宝》《泉腔之韵晋唐遗响》《民俗之风 浓情闽南》《天工之巧匠心营造》四部分,集中展示泉州部分非遗代表性项目及代表性传承人的作品。
走进梧林传统村落
梧林传统古村落位于晋江,形成于明洪武年间,发展于清代,兴盛于清末民初,是一个具有600多年历史的闽南传统村落。该村落占地面积约1000亩,建筑面积6万平方米,旅居海外华侨1万余人,被誉为“华侨建筑博物馆”。
如今,经过修缮保护的梧林传统村落已成为国家4A级旅游景区,吸引着众多游客前来参观游览。这里不仅是闽南华侨文化的重要展示窗口,更是连接海外华侨与故乡的重要纽带,承载着一代又一代梧林人及海外侨胞的乡愁与家国情怀。
找寻永宁古卫城文明脉络
永宁古卫城是此研学的最后一站,位于泉州石狮市,始建于明洪武年二十年,为抵御倭寇侵犯而在永宁设立卫城,与天津卫和威海卫并称“三大卫”。永宁古城文化底蕴深厚,这里有众多古建筑,建筑风格古朴典雅,展现了闽南传统建筑技艺和文化内涵。
潮汕泉州的研学活动结束了。返程途中,学员们畅谈着研学的见闻与感受,赞叹着历史与文化交织展示出的独特魅力,同时深刻领悟到文化传承的深远意义。此次研学活动达到了在游中学、在学中养、在养中乐的目的。